据彭博社5月7日报道,随着农作物价格飞涨,人们对全球食品价格上涨和粮食短缺的担忧也逐渐加剧,但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主食之一正在逆转这一趋势,并至少在目前为止避免了更广泛的粮食危机。

据报道,大米是30多亿人每天主要的营养来源,但它的价格并没有像玉米、大豆、肉类等其他农产品那样暴涨,尽管大米的价格要高于一年以前的水平,但近几个月以来,一些主要出口国的大米价格都有所下降,包括越南、泰国、印度等,其原因在于新的收成增加了大米的供应。
此外,大米的价格趋势有别于其他农作物的原因还在于,大米主要用于人类消费,而其他作物价格的上涨则是由动物饲料的旺盛需求推动产生的。中国对猪饲料旺盛的需求,以及恶劣的天气,耗尽了全球粮食和油料作物的供应,并导致玉米和大豆的价格达到八年来的最高水平。而小麦的价格也已经出现上涨,因为它正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饲料,以代替昂贵的玉米和大豆。
报道中指出,稳定的大米价格或许能够阻止食品通胀问题的进一步蔓延,当前全球粮食价格已经达到了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引发了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关于粮食安全问题加剧的警告。但大米几乎没有价格暴涨的风险,其原因在于,拉尼娜现象虽然导致了美洲的干旱,却为亚洲大部分地区带来了降雨,全世界90%的大米都在亚洲生产和消费,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供应国,在过去几年中,其大米的收成创下了记录,并一直以低价销售。泰国大米出口商协会名誉主席表示,即使越南和泰国的出货量下降,大米的价格也不会上涨太多,因为印度有充足的大米供应。如果出现意外需求,大米的价格可能会上涨,但涨幅将受到中国大量储备以及印度持续出口能力的制约。
该报道指出,在中国,政府已经建立了大量小麦和大米库存,这些库存可满足中国14亿人一年的消耗量,并且中国还将国家储备中的小麦和大米出售给饲料加工厂,以取代玉米和豆粕,减少对外国供应的依赖。
(编译 Tracy)
原创稿件,未获许可不得转载,切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