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一起度过的。在CLCS项目的课堂上交相辉映着几国人民的意识见解,相互碰撞积累出求同存异的火花。而对于相互认识了解的渴望则促成了以英语为桥梁的纽带的形成。大家同处一室,淡化了主义与主义的差别。在闲聊中,我惊讶的发现作为都学过一年中文的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和汉语都十分的好奇和喜爱,而他们对于中国的了解也远远高于我对日本的了解。我们从来不去谈论历史和政治,这并不是回避,而是对于这种性质的友好交流活动,这是不必要的。即便在一次交谈中谈及广岛时他们礼貌的询问是否是因为原子弹爆炸而知道的这个城市。
彼此之间都不愿意去撩动这根一直蹦的紧紧的弦丝。二十多天的交流使得双方对于对方的认识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不仅是日本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同样在他们观念里的中国印象也因为这次行程而得到改观,这也是让我所高兴和骄傲的事。没有处于两种极大差异的政治氛围的包裹下的我们,在加拿大,这个从意识上处于中立的国度,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对方最良好的渠道。临行之前,我将自己曾经的一张融合了中国文化的摄影作品送给了他们,今天,我们依旧用E-mail这现代科技手段,来维系着这段难忘的友谊。
之于历史,无疑为两国的外交和民间交往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幕布,而这层幕布,也不时因外交争端而更加扑朔迷离。作为这段在世界上最为矛盾的双边关系,我们都不免深究于其中的复杂和冲突。然而,是否应该将民族情绪化归在其他一切来往活动中并不断发酵膨胀,来促生反日情感。又是否应将外交争端而衍生的仇日情感放大化,将责任清算到每一个日本人头上。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应当值得我们的思索。“要在银幕上打败日本人很容易,我们都知道那不过是演戏,但回到现实,却来不得半点作假。归根结底,必须来自于对别人更翔实细致的了解,来自于对自我更高的要求与约束,来自于智慧与创造力更充分的释放丶以及对一些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而非简单的释放情绪。”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将人类的价值观推向一个追求普世概念与人性的共同价值的方向轨道上来,这个方向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绮梦变幻的温哥华记忆,就要暂时告一段落了,本人现在也正在加紧备战雅思的考试。出国对于我不仅仅是游学求知,作为从小爱闯的我,这更是一种踏及未知世界的兴奋体验。不知不觉的大篇幅的诉说了这次中日交流,也实在归因与近期的诸多事态和双方的态度反映。总结这次行程,就是一次个性和共性的碰撞,一次背负着实践求索的心灵旅程,所积累的收获,也化作缩影的形式,在国际化的未来下昭示着自我的航程与梦想!
来源:网络